|
珍貴老照片記錄廣西歷年“三月三”盛況(組圖)(1/16)
時間:2019年04月03日 09:59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編輯:李香瑩
|
|
![]() |
![]() |
桂風傳承千百年 壯韻唱響三月三 ——圖記廣西歷年 “三月三”盛況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李 軍/文 “如今每逢春風暖,常念三月三!”這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1982年所演唱的歌曲《三月三》里的一句歌詞。 萬物萌生的農歷“三月三”,在我國歷法上稱為“上巳”,即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最早的史載,始于西周,在漢代即已被列為節日。 而熱愛生活的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一直把唱詞,填入各種耳熟能詳的山歌韻律當中,傳承著民風與民俗,傳播著農技與生活智慧。 清朝的學者汪森,曾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出任桂林府通判。作為當時的中央政府特派員,集行政與監察于一身的汪森在其所著的《粵西叢載》卷十八里,曾濃墨重彩提及了廣西民眾歡度“三月三”的熱鬧場面:“賓州(即今賓陽、武鳴、上林一帶)羅奉嶺,去城七里,春秋二社,士女畢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詩相應和,自擇配偶。各以所執扇帕相博,謂之博扇。歸日,父母即與成禮。” 此叢書中的“粵西”,并非廣東西部,而是專指廣西。 廣西世居民族對“三月三”這一佳節的重視,在《粵西叢載》已體現得淋漓盡致。一轉眼,時間長河已悄然流轉了300多年…… 文化終會在溫暖的土壤中長出茁壯的根苗。 1980年4月17日,都安瑤族自治縣原都陽公社(1987年12月劃入大化瑤族自治縣,現稱為都陽鎮)的各民族群眾,恢復開展了傳統的“壯族三月三”(農歷)歌圩活動。 草長鶯飛,桃紅柳綠,歌圩之上,伴著和煦春光,悠揚的山歌再度在百越大地的歌圩響起。 198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每年農歷三月三定為“壯族歌節”,并相繼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設置歌節的“歌臺”,讓群眾一齊歡唱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自此,“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在八桂大地重煥光華! 時間軸來到1984年,經歷了1983年“三月三”民族文化的初步復興,自治區人民政府深切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的文化生活的強烈企盼,于是從1984年開始,在全區范圍,系統地開展對“三月三”這一民族傳統節日的規劃與組織。 1984年4月3日的“三月三”,南寧市人民公園望仙坡、南湖公園等地,變成了“人的海洋及歌的海洋”,482名來自全區各地的山歌好手,云集南寧,從早至晚,向數萬相繼前來的群眾,直抒胸臆,各展才情,歌唱豐收、天時、愛情、生活、生命…… 當時的盛況,即便三十五年光陰過去,不少廣西人仍記憶猶新。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體察民意民情,更把“三月三”定為了文化藝術節,并在隨后每年固定在南寧舉辦,這便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前身。 2014年開始,廣西“三月三”首次被設為全區的公眾假日,活動的內容更為豐富,參與人數逐年增長。 “壯族三月三”已成為八桂大地一張常變常新的文旅名片,每逢農歷“三月三”,就是廣西向外界定期發出的誠摯邀請:來廣西,看廣西,游廣西。 從自發的傳統節慶,迭代躍升到文化項目,“壯族三月三”越唱越響。通過這一編年體般的珍貴圖集,可以看到“三月三”這一佳節的不斷延續,這亦是文化的命脈。 回看往昔,為了更好地看清前路,讓今后的步履走得更穩更快更堅定。 如今,五色糯米飯飄香,蘆笙八音再次響起,山歌依然婉轉悠揚,且讓我們歌之,舞之,蹈之,共慶喜樂嘉年華! 朋友,常來!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